初冬时节,步入洪洞县红红火火艺术灯笼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工人们马不停蹄地制作灯笼,铆足劲头赶订单;一箱箱红灯笼列装入库,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一个娇小的身影穿梭于这片“火红”之中,举手投足间尽显女强人风范,她就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乔玲娥。凭着不服输的闯劲和敏锐的市场触觉,乔玲娥一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不仅从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创业明星”,还引领姐妹们走上了致富路。
抓机遇走出“舒适区”
“如果没有走出这一步,也许我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大的事,能变成什么样的人。”一连谈妥几个订单,乔玲娥明显有些兴奋。她从未想过,7年前一闪而过的念头竟促使自己做出大胆的选择,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脱胎换骨。
辍学、进厂、结婚、生子……32年前,住在甘亭镇上桥村的乔玲娥按部就班地过着只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时间一久,她骨子里的“好动基因”开始萌生:“总不能这样碌碌无为过一辈子吧。”
如何重新走入社会,是摆在乔玲娥面前的一道难题。身材瘦弱的她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干农活难成“好把式”。这条路行不通就换一条,脑子“活泛”且能说会道的她很快嗅到了商机。当时村里没有商铺,村民们买东西很不方便,她便在村头开起了代销点,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回进货、卖货。虽说辛苦,但这“独家买卖”干得真不错,小钱包日渐鼓了起来。
好景不长,三年后村里开发建房,乔玲娥的代销点也被列进了拆迁范围。就在此时,她听闻一名南方裁缝来甘亭镇培训学员,立马兴冲冲地找了过去。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几家成衣店,也没有家纺店,大多人的衣服和被褥全靠裁缝,这可是个热门行当。
心灵手巧谦虚好学的乔玲娥尽得师傅真传,一个月后风风火火开起了裁缝铺,她边经营、边钻研、边招收学徒,一干就是十几年。“进入21世纪后,服装店遍地都是,不懂设计和创新的裁缝注定被时代淘汰。”她当断则断,转而当起了陪读妈妈,又一次远离了“商业江湖”。
人到中年,本该安享“退休生活”,乔玲娥却偏偏要跳出“舒适区”。年,她外出旅游时无意间发现许多农村妇女依靠扎灯笼的手艺脱贫致富,便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回到家她赶忙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得知临汾一带尚无生产厂家、货物全靠“倒手”,她创业的念头便愈演愈烈:“何不在村里办一家灯笼厂,让闲在家里的姐妹们都有活儿干!”
敢挑战实现“不可能”
乔玲娥是个行动派,想到了就去做。她不仅只身奔赴浙江、陕西、河北等地考察学习灯笼技艺,还带回一大堆原材料建起了洪洞县第一家灯笼制作厂。
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乔玲娥料想到了种种困难,却唯独没有想到“用工难”。那年腊月订单激增,她外出学习前特意交代几个姐妹一定如期完成任务。但由于制作工艺不严谨导致退货连连,这给了乔玲娥重重一击。情急之下她忍不住发了脾气,没想到姐妹们竟然集体罢工。
第二天真的没有一人来干活。望着满院子不合格的灯笼,乔玲娥绝望地哭了,丈夫安慰她,“大不了咱不干了。”这句话激起了乔玲娥的斗志:“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让客户对我失去信任。”
于是全家齐上阵,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等家人睡着了她又悄悄返回厂里,一个人默默流着眼泪继续做灯笼……
就这么没日没夜地干,终于在16天内如期完工,重新赢回了客户的认可。也是这一次让她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每逢阴雨天手指就隐隐作痛,甚至需要打封闭针来缓解疼痛。
乔玲娥的这股执着劲儿让姐妹们瞬间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回来跟着她继续干。订单日渐稳定之后,大家的薪水也跟着涨了,乔玲娥女儿特意将发工资的视频发到了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