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天气下着小雨,在这个寒冷尚未完全到来的季节,一群摄影师来到了河南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东乔庄村浚州宏光灯笼厂,探访这里的民间灯笼制作技艺,为大家揭开灯笼制作的神秘面纱。
正举着两只大灯笼的女士叫赵国玲,今年42岁,人称“灯笼西施”。她和丈夫刘广明经营这个灯笼厂已经十一年了,每年生产几万个大小不一的灯笼,销往全国各地。由于他们的灯笼质量上乘,花样繁多,历年来很受顾客的喜欢。
据赵国玲介绍,这个灯笼厂也是从小慢慢做起来的,随着他们技术的成熟,灯笼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最大的灯笼直径有3米,最小的直径有10多厘米。另外按材质分有植绒灯笼、八美缎灯笼和羊皮古典灯笼等。价格便宜的几毛钱一个,贵的上千元一个的也有。不管是商场还是农家,亦或是景区,她这里都可以量身定做。
别看小小一个灯笼,赵国玲说工序复杂着呢,比如要经过分摆(抻)布、裁布、印字花、缝布边儿、套布、拉布、粘金边、粘两头、穿底、缝边、粘辫儿等大约九道工序,才能做成一个灯笼。图中这些工人正在缝制灯笼套,她们把印好图案、裁剪好的布块按照要求缝在一起,做成灯笼套。
这是工厂里的老大娘们正在穿骨架,用制作好的钢丝条穿在塑料座上。这是支撑灯笼的骨架,以前是用竹子做的,现在全部用塑料、铁丝来替代了,替代之后装配更简单一些,另外使用起来也很结实。
赵国玲的灯笼厂不大,有十几个乡亲们在这里忙碌,这些老大娘们一天也能挣个七八十元。她们都是附近村里的,也不远,工厂一年四季生产,天不冷了就在院子里干活,有说有笑的很热闹。
这是专门数骨架数量的,上面几个,下面几个,有几层,就能很快的数出来,方便计数。这个发明大大方便了做工的老太太,不用一个一个数了。比如底层15个,顶层1个,就是个。
这是做灯笼穗的,也就是灯笼下面垂着的装饰。老太太七十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手劲拿捏的很到位,只热熔断上一层,如果拿烙铁不稳,就会把底层灯笼穗热断,那就报废了。
这是仿羊皮古典灯笼,裁剪好的塑料灯片儿,然后用热熔胶粘在骨架上,粘上花边儿,里面是灯口,算是比较高档的灯笼,近些年比较流行。
这个奇怪的装置是烘干洞,工人把粘好金色条的灯笼挂在机器上,然后自动转进去一会儿,灯笼上的胶就干了,可以收起来套袋了。看完这些生产的过程,感觉河南农民的创业劲头很足,做工的乡亲们也很能干,大家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感觉很不错。摄影记录
杨学材(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