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TUhjnbcbe - 2021/3/7 2:37:00

今年的春节可以说过的尤为特别,普通人体会了一把躺在家里为社会做贡献的感觉,全国人民见证着逆行者身形的伟岸,体会着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的信念,每一天大家都祈祷下一秒可以更好,疫情早些过去。专家们日以继夜的进行科研攻克各方难题,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也已经颁布至试行第六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本版诊疗方案,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

01病原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属于beta属冠状病*,有包膜,颗粒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直径60-nm,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同源性达85%以上。病*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乙醚、75%酒精、含氯消*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而氯己定则不能有效灭活病*。

0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新型冠状病*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03临床特点临床变现:基于目前流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轻症患者近发热和轻微乏力,无肺炎症状;重症患者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症休克、难纠正的代酸、出凝血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可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实验室检查: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症患者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严重者D-二聚体增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重症、危重症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核酸的标本包括:鼻咽拭子、痰、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胸部影像学检查:早期呈现多发性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出现肺实变;04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结合流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流病史: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居史或者发热有呼吸道症状患者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聚集性发病。

临床表现: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上述影像学特点,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注:流病史任意1条+临床表现任意2条/无流病史+临床表现3条;即可确定为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证据之一者

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核酸阳性;病*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高度同源。

05病例的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立即单人间隔离;会诊后扔考虑疑似病例,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并采集标本进行核算检测,同时在安全的前提下将疑医院。总结通读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至诊断标准的内容对比第五版的内容,我们发现专家们在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更新:传播途径增加了“密切”,增加了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对于患者病程部分强调了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存在的可能性,对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部分可更为细化和精准。RT-PCR核酸检测阳性或病*测序高度同源是确诊的必要条件。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采集标本后及时送检,患者出院后,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这些新增及细化增添的部分将进一步规范诊疗及生活行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愿疫情早日过去,晴天白云,朗朗乾坤,阳光普照大地!!

内容来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