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掌握这几个要点,轻松读懂心肌酶检测报告
TUhjnbcbe - 2020/12/25 14:20:00

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的疾病,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又是致使心脏病人猝死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虽然最近的十多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AMI的病死率下降了将近30%,但发病1小时内的死亡率仍占死亡人数的50%,因此AM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成了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多种酶的总称,能够反映心肌损伤及其严重程度,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筛查、诊断、评定预后和随访治疗的理想标志。

●心肌酶谱●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

①来源:广泛存在人体各组织(心,肝,骨骼,肾,胰,红细胞内AST约为血清10倍,故轻度溶血就会使测定结果升高)。

②时效:在AMI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天或一周。

③劣势:由于存在广泛,故不具备组织特异性,而且敏感性不高(AST诊断AMI敏感性77.7%,特异性53.3%),故单纯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而且分子较大,6~12h才升高,24h才达峰值,远不能满足尽早干预,恢复血液灌注的要求,当今医学界已不主张AST用于AMI诊断。

2、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①来源: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在于需大量耗能的器官物质中,红细胞中几乎没有,是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其同工酶有:CK-MB、CK-BB、CK-MM。不同肌肉内同工酶的比例不同,CK-MB占心肌总CK的15%-25%。

②时效:CK-MB在AMI发病后3—8小时血清中CK、CK-MB增高,24h达到高峰,2—3日恢复正常。

③优势:用于较早期诊断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CK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面积成正比。CK-MB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诊断AMI的最佳血清酶指标,而且CK-MB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是否成功。CK-MB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于总CK,故CK-MB和CK常同时测定,这样更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进展的分析。

④劣势: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CK-MB活性也升高,故CK-MB虽可用于AMI早期诊断,但相较于CTnT特异性仍较差,特别难以与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且早期诊断阳性率不高,AMI患者入院后6h内,总CK活性最佳临界点仅能达到58%的敏感性和62%的特异性。

3、乳酸脱氢酶(LDH

①来源:LDH是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RBC、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其同工酶有五种。

②时效: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时,LDH水平的升高常于发作后6-10小时,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H,对于就诊较迟CK已经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临床上常作为CK-MB的补充检测。

③优势: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血清中LD1和LD2活性均增高,但LD1增高更早,更显著,导致LD1/LD2比值升高。因而LD1/LD2≥1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性指标。

④劣势:同样因其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中,故特异性不高。

4、a-羟丁酸脱氢酶(HBDH)

①来源:主要存在于人的心肌、肾和红细胞中。a-羟丁酸脱氢酶不是一个特异的酶,它是含有H亚单位和的LD1和LD2的总称。a-羟丁酸脱氢酶有较高亲和力,含H亚单位的LD同工酶可催化a-羟丁酸脱氢。所以a-羟丁酸脱氢酶可以代表除LD5外的其他同工酶(主要LD1和LD2)活性。

②时效及劣势:血中升高时间较迟,同工酶检测周期较长,特异性低,血中升高持续时间长,并且溶栓时多伴有溶血,不能用于再灌注。

●CK的分布及类型●

肌酸激酶(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3种同工酶:

分类

部位

正常值

CK-MM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占血清总CK的95%以上,极少部分存在心肌

0~15U/L

CK-MB

主要存在于心肌,少部分存在于骨骼肌

0~15U/L

CK-BB

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无或微量

注: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肌酸激酶(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ATP的浓度。

●心肌酶升高常见于哪些原因?●一、生理性增高

1、剧烈运动、运动时间越长,CK活性升高越明显(通常在运动后12~20小时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小时,一般而言对于较少运动的人,运动时间越长,幅度越剧烈,则CK上升的幅度越高);

2、新生儿血清CK活性高于正常值(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受到损伤和短暂的缺氧可以引起CK的释放),水平约为正常值的2~3倍;

3、不同种族之间,白人的CK活性通常为黑人的2/3。

二、病理性增高

1、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创伤、挤压、烧伤等);

2、感染(链球菌、肠道病*、支原体等);

3、全身系统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横纹肌溶解、重症肌无力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周围炎、结缔组织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

5、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性肌炎,CK水平为正常值10~15倍);

6、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导致CK-MB假性升高。

注:CK水平在人群中不是正态分布,受到年龄、性别、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指导治疗、预测预后等发挥巨大作用;出现异常结果时应提醒临床医生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动态、连续、联合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

THEEND

健康国人丰盛百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掌握这几个要点,轻松读懂心肌酶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