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
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医院“尖刀连”和
医院战“疫”*员突击队
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在央视刚刚结束的
“时代楷模”发布活动中
这两支队伍代表向
大家分享了抗疫经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医院“尖刀连”
“你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半年多过去了,青年医生周宁依然清晰地记得为患者程春生成功脱下ECMO的那一刻。
2月27日,程春生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重获新生第一人。这背后,医院探索危重症病人救治新模式,是13支小分队合力打造“特战尖刀连”。
时代楷模颁奖现场。院方供图
重症救治,是抗疫战斗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国家队,大疫当前必须主动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医院院长王伟说,“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医院组成由气管插管、护肾、护心、护肝、护脑、中医药、气切等多支小分队组成的“特战尖刀连”,与来自全国的40支援鄂医疗队、余名精兵强将并肩战疫,形成了“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准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探索出治疗危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同济经验。
插管敢死队——
“在刀尖上和病*跳贴面舞”
中法新城院区气管切开应急小分队。院方供图
“插管敢死队”是“尖刀连”里的第一把“尖刀”。插管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因为当麻醉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操作时,患者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病*气溶胶。
2月11日,患者程春生入院6天后,病情持续加重,转入ICU病房。插管小分队给他紧急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如果把医生比作刀尖上的舞者,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跳‘贴面舞’。”插管队队长、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支部书记万里说。
防“暴”精英——
“ECMO不是续命,是救命的”
“6床,程春生,50岁,呼吸衰竭……是否需要上ECMO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2月17日,早上8时整,医院ICU病房正在进行病例讨论。
“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应该尽早启动ECMO,而不是等到无计可施时用ECMO来延续生命。”“护心队”队员周宁说,提前干预,才有可能更好应对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
2月19日,周宁和队友汪璐芸医生给程春生实施了ECMO手术。2月27日,程春生成功脱下ECMO。
护心队为ECMO患者撤机。院方供图
重症救治团队——
“机器一响,心就一紧”
“ICU的患者都是‘守’出来的。”同济中法新城ICU护士长熊杰说,像程春生这样的危重症患者,上ECMO的同时,还进行着血液透析,每次连续血液净化的时间是8至10小时,需要两位护士轮班守床,每小时检测的数据达数十种。
2月5日,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接管中法新城院区一个ICU病区。42岁的刘先生持续发烧9天,危在旦夕。李树生说:“我们承担风险也要搏一把,上ECMO!”接下来就是医生和护士漫长的坚守,“机器一报警,大家的心都会一阵发紧。”
3月10日,刘先生顺利脱下ECMO,接着又脱掉了呼吸机。他是湖北省当时成功脱离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拆弹“肾”斗士——
“病情一控制,就该排雷了”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通俗来讲,炎症因子相当于人体防御埋的“地雷”,能炸掉侵入身体的病*,同时也会对身体有损伤,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需要将这“雷”清除掉。
“护肾队”队长徐钢带医院里,经过临床实践,发现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清除炎症因子。高峰期,光谷院区17台血液透析机满负荷运转,4位肾内科医生、20多位护士最多的一天为34名患者做治疗。
医院“尖刀连”在抗疫战斗中。院方供图
医院
战“疫”*员突击队
位于湖北武汉的医院疫情一开始就身处“暴风眼”,他们是最先投医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院多名*员自发组成“*员突击队”,义无反顾冲锋一线,支援地方战疫。
“我是*人,是*员,
还是专业医生,我不上谁上?”
57岁的江晓静是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组长,这位有着32年*龄的感染科主任医师已经与传染病战斗了34年。原本今年春节一过,她就要退居二线了。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她的计划。
疫情刚暴发时,救治患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江晓静经常穿着防护服“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仔细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细化“一人一册”的治疗方案。
接诊患者最多那几天,年过半百的江晓静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深夜查房之后就在办公室打个盹,时常深夜一两点钟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