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代给中国的医者出了一份答卷。考验的不仅仅是医疗能力,更是医者的信仰与担当。白衣逆行,不见逆行者的神情,却可以看到伟岸的背影和坚实的脚步。与逆行者同行,口罩下不知战友的面孔,眸子里给予的却是信任与坚定。力量,来自内心的向往,也来自团队奔腾的模样。马晓春,给了这样的背影,这样的信仰;给了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力量。
一、未雨绸缪
年初,新型冠状病*肺炎在中华大地上初露端倪,武汉及周边地区防控形势逐渐严峻。马晓春教授作为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专家,在1月20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会议后他进一步明确了对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影响的判断,一个有关抗疫的“整体”思路在他的脑海里初步形成。
他向管理部门建议应使更多具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经验的专家参与管理和决策,以提升这项专业要求高的工作效率。他参与推动重型标准的修订,建议对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管理,对于普通型病例进行属地化管理,对于重型乃至危重型病例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制定可行的转运流程。他建议在管理上要根据患者总量和严重程度,合理精准的调配医疗资源,组成以重症医学专业为主的管理队伍。他建议各地医疗队以“整建制”模式接管相应病区,将有助于治疗策略的统一执行,加强工作效率及有效预防医护人员感染和更完善的后勤保障。
他建议重症患者应集中救治,为(沈阳、大连、锦州)中心的成立出谋划策。他牵头设计建立省内ECMO机动小组、建立省内重症应急支援梯队,集中全省的重症医学资源共同应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他组织联合辽宁省内重症医学专家加强配合,建立快速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会诊。并对率先入驻武汉前线的第一批、第二批医疗队提出建议及防控指导,建议落实受援地“整建制”接收病区及开展工作,这为后续辽宁援武汉医疗队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辽宁患者出现早期,马晓春教授就建议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建设,由医院统一主导新冠肺炎的联防联控工作,建立由内科医护为主体,呼吸、感染为主导,重症医学科医护为应急梯队的运行模式。先后派出科内多名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参与本院隔离病房的工作。1月21日在全科的年总终结和新年工作实施计划会议上,马晓春教授对其带领的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开展战前动员,在第一时间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传染病相关防护技能培训,新型冠状病*肺炎相关业务培训。按计划安排,由丁仁彧、栾正刚等医生和护理人员预备组成第一、第二梯队,由章志丹预备省内的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由朱然任新冠肺炎ECMO机动队长,李旭任重症应急支援队长并明确梯队组成及具体工作,全面应对可能到来的疫情挑战。
二、运筹帷幄
马晓春教授被辽宁省防疫指挥部任命为辽宁省新型冠状病*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负责辽宁省内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工作。进而提出了重症患者管理全省一盘棋,在省内各个城市成立分中心,推行专家巡诊和机动队支援的管理模式,并在辽宁省重症医学团队中建立了“一个专门医护团队、一组专家指导和省级专家全程跟踪”的救治机制,确保治疗的优质均等。
2月4日,辽宁省新型冠状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大连中心、锦州中心成立。由马晓春教授牵头组建了辽宁省重症患者救治前线指挥部,主要负责和协调全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指导救治。从此,他每天都忙碌在省新冠肺炎沈阳中心(医院)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中,从救治用药、呼吸支持方案到患者的营养,镇静、心理干预,从病情发展方向把握到关键节点的重症支持手段指导等他都一一做了详尽的部署。针对一例危重型病例,他果断调派ECMO机动小组开展辽宁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的ECMO治疗,并使该患者转危为安。此外,他还奔走于锦州、大连等救治中心,可以说哪里有重症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段时间里,朝阳有一例危重型患者因为病情严重无法转运至沈阳中心进行集中救治,马晓春教授先后五次赶赴朝阳进行会诊,及时掌握患者的第一手情况以决定临床干预的时机和方案,并第二次调动ECMO机动小组及应急机动梯队对该患者实施了ECMO治疗,同时先后派出科室多位具有长期重症救治经验的医生以及护理团队驻守朝阳二院,保证该患者治疗的有效执行。他的这些工作为保持我省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低死亡率做出巨大贡献。
三、高瞻远瞩,“重症医学”的领*人
马晓春教授为打造中国医大一院的重症医学团队乃至辽宁省重症医学学科发展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亲手把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这个成立时只有两位医生、十位护士的弱小科室发展成全国一流、具有极高学术影响力的区域重症医学中心。他亲手把辽宁省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带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他为中国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是重症医学的领*人。
“疫情需要时,我们责无旁贷!”
马晓春教授对于重症医学的情怀和担当深刻影响着辽宁重症团队,一批批优秀的医生、护士赶赴武汉一线、赶赴省内一线、各市抗疫一线。哪里有困难就有重症团队的身影……
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在马晓春教授亲自指导下,由章志丹副主任、周丹护士长带领驻扎在该中心的重症团队救治的重症患者和危重型患者已经全部治愈,医护人员零感染。
医院东院区,丁仁彧副主任担任队长、尹超护士长任护理领队和殷彭任护理组长所在的团队已经救治患者数百例,其中也是主要包括危重症病例和重症病例,目前为零死亡率,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西院区,栾正刚副主任、胡博、张健、马凯达医师,王卓、王海龙护士所在的团队收治的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全部转为轻症,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朝阳市二院,朱然副教授和倪冬姝护士长带领重症医护团队完成了ECMO的精准化管理并开展俯卧位通气及内*素吸附治疗,进一步为保持辽宁省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默默地贡献力量。
在中国医大一院本部,梁英健副教授及担任机动任务的李旭教授带领留守人员坚守岗位,人员减少但治疗不减,保证了抗疫期间科室的医疗工作质量。在此期间,及时为一例重症心肌炎患者实施了VA-ECMO+CRRT治疗,为严重呼吸衰竭患者进行VV-ECMO治疗,两例患者的救治都获得了成功(以上为截止3月14日数据)。
团队,是这些优秀的年轻的重症人的心理依托,重症医学科的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为是团队的一员而自豪,走到哪里都具有不畏艰险和科学规范的作风,走到哪里都不会为团队丢脸!
“我最高兴的事,我们的团队成熟了!我最欣慰的事,我们年轻的一代有担当了!”
这就是这位领*人的内心所期!如今,他正带领着辽宁重症医学团队走向抗疫的最终胜利。诠释了“辽宁好人最美医生”的追求,更具象了年轻医生心中榜样的模样!
马晓春简介
马晓春,男,年出生,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6年制)。年毕业于日本国立滋贺医科大学大学院。现任中国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学会休克与脓*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感染与危重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菌耐药与治疗学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会长、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成员。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获得辽宁省辽宁省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年获得首批“辽宁名医”称号,年获得首批“辽宁好人最美医生”称号,年他带领的中国医院重症医学科获得“辽宁好人最美医生团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