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导读
“即使您看似没有为这些被过度使用的医学检查而直接支付太多费用,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些开销的最终支付者,也都随时可能成为片面解读、过度干预和无端焦虑的受害者。”
“我只是肚子不舒服,怎么从头到脚的检查都做了个遍?”
“怎么还没见到医生就要先抽血化验?”
“本来是去看感冒的,没想到化验出来这么多指标都异常……”
“查出某某基因突变,怎么办?”
看病时做这些缺乏明确临床指征的检查,除了增加抽血、拍片子的负担,还有哪些潜在的问题和危害呢?
过度检查的危害
一: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很多检查结果很难有针对性的解读。
很多实验室检查的设计本身是为了辅助鉴别不同的疾病状态,但对于“健康者”和“患者”之间的精确识别却帮助不大。
例如在抽血化验肝肾功能检查中的个别指标、胸片检查中“肺纹理稍增粗”的发现等等,在完全没有相关病史和症状的情况下,往往意义很小。
例如风靡一时的“肠道菌群检测”宣称可以反映肠道的健康。但仔细看一下研究原文,其实最多只能代表基于部分人群的数据分析而得出的相关性描述,但作为一项严谨的医学检查必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等概念完全无从谈起。
毋庸置疑,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但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就把它急于推广普及到健康人群并“包查百病”,恐怕暂时不太现实。
二:参考值范围模糊,导致片面解读和过度干预。
正如每个人的高矮胖瘦都不相同,健康人的某项指标也会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每项化验报告中的“正常范围”的定义都受到性别、年龄、标本采集方式等很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人体的一些指标都会有较明显的波动。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异因素,很可能造成对检查结果的片面解读。
例如,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普遍低于儿童。很多家长甚至医生看到孩子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都会急于得出“细菌感染”的结论,而忽略了正常值参考范围重要性。这无疑会导致抗生素的使用指征过宽甚至“滥用”。
三: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检查”,也有可能被化验结果误导。
一个典型的情景是在孩子刚刚发烧几个小时就被家长带着来到急诊化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这时候看似“正常”的结果其实意义十分有限:在细菌感染的较早阶段,白细胞总数的升高往往不明显,因为身体发现细菌感染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动员”骨髓中存储的白细胞进入外周血。而发热早期看似“异常”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身体的应激状态、脱水或药物等因素所导致。
这时如果医生以血常规为指挥棒,就很容易忽略对临床症状的细致排查,既不利于对病情的综合判断,还可能导致过于积极的使用抗生素。
四:诊断肺炎必须拍胸片吗?证据颠覆专家经验!
我自己时常被家长问道:“高医生,您看我家孩子这个胸片,是肺炎吗?”嗯,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因为“看看这个胸片是不是肺炎?”这个问题本身背后就有个逻辑,也就是胸片是确诊肺炎的最重要依据。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看病,那么当医生怀疑一个孩子有肺炎,那就必须赶紧先拍个片子确诊一下。
然而,就这个问题还真有人希望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来回答一下,诊断和治疗儿童肺炎,拍片子是否是必须的?
在一项研究中共纳入了名患者,随机分为拍摄胸片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拍摄胸片组的孩子中有60.8%使用了抗生素,高于对照组的52.2%,但两组的症状恢复时间却没有显著差别,都是就诊后7天(最多+/-1天)。
然而,如果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治疗后接受再次门诊复查的比例、后续住院率、需要再次拍摄胸片的比例,也都没有显著的差别。
通俗的解读就是:在首次诊疗时如果拍摄了胸片,那只会让抗生素的使用率轻微的上升,但最终其实并没有加速痊愈或减少并发症。
自年的这篇经典研究发表后,陆续有更多不同类型的研究都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作为普儿科医生,诊断和治疗肺炎时尽量避免对拍胸片这件事的心理的依赖。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同样能帮助我们大致判断病因。
五:过度检查带来没必要的焦虑感:不容小觑的“副作用”。
除了认识到过度检查对医疗结局的贡献有限,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个不容小觑的“副作用”:检查报告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字眼、充满不确定性的描述,总会让人紧张焦虑,甚至寝食难安!
对于那些临床指导意义不明确、解读有困难的结果,患者得到的建议往往是“密切观察”“随访复查”等等。最终谜底的揭开唯有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行,但在这或长或短的等待时间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不确定性给“患者”(也许是健康者!)带来的心理负担。
如果给单纯性热性惊厥的孩子进行遗传代谢或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检测、给没有任何过敏症状的婴儿做全套过敏原检测、给生长发育正常的孩子进行骨龄检查、给患普通感冒的孩子做肝功能或心肌炎相关的抽血化验……这些检查难免会有意外的发现或轻度的异常。其结果是带来更多(很可能没必要的)检查,和更多(很可能没必要的)干预。
儿科医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加合理的使用辅助检查?
1)、在开具每一项检查之前都不妨考虑它的结果是否会指导您的临床诊疗计划。慎重选用那些无法改变诊疗计划的检查,并尽量向患者预先解释检查的原因及各种可能性。
2)、开具检查时尽量告知患者报告的出具需要多久,以及如果结果异常可能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3)、如果需要代替其他同事或同行给患者解读检查报告,需要重视询问做这项检查的临床指征及它所处的病程阶段、注意与既往检查结果相对照。
4)、如果某项检查的结果无法与临床症状相符,那么也建议如实告知患者,并尽量分析可能造成这一检查结果的原因和进一步的随访建议。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过于频繁,那么建议重视第1)条。
5)、向患者解读异常检查报告时,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