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常头痛,头痛怎么办,头痛的原因,头疼的 [复制链接]

1#

本文共分五部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要点;

三、证治方药;

四、头痛症状分类鉴别分析;

五、中成药和验方;

共计字。

头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为颅内或某些全身严重疾病的信号。中医对于头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有“首风、“脑风”之名,后世医家根据头痛的部位、伴发的症状不同,又有“偏头痛”、“头风”、“雷头风”、“头痛”等名称。

头痛一般指头颅上半部(即眉目以上至枕下部)范围内,患者自觉疼痛的临床症状。面部疼痛不属此范围。头痛可单独出现,也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文所讨论的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证的疾患。

头痛性质不一,或绵绵作痛,或头痛如裂,或头痛如裹,或头脑空痛,或头痛昏蒙等等。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足厥阴肝经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的脏腑经络不同,头部病症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头后部(太阳经)痛,前额部(阳明经)痛,头之两侧(少阳经)痛,或巅顶(厥阴经)痛之分。

一、病因病机

头痛的病因及机理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一)外感头痛

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之邪外感,上犯巅顶,阻滞清阳,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清窍被蒙而致头痛,有风寒、风热、风湿、疫*之分。

(二)内伤头痛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因于肝者,情志失调,肝气失疏,气机郁滞,经气不通;或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肝阴虚,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濡养,导致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扰于上;或禀赋肝阳偏旺之体,肝阳上亢,扰乱清窍而致头痛。

因于脾者,劳倦过度,纳食过少;或病后体虚,脾胃虚弱,化生不足,营血亏少,不能上荣于脑;痰湿头痛是因为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致头痛。

因于肾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年老肾精耗损,脑髓空虚而致头痛。

其他尚有外伤跌扑,久病入络,使血行瘀滞,脉络瘀阻,不通而痛;或脑络受损,络破血溢,津液外渗,化生痰瘀水湿停聚于脑髓,阻滞不通而痛;或颅内癌瘤压迫脑髓而致头痛;或眼、耳、齿等五官疾病及项痹等,使颅脑经气受阻而致头痛。

二、辨证要点

(一)辨外感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头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常伴有外邪束表或犯肺的症状。

内伤头痛起病较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遇劳加重;

若因肝阳、痰浊、瘀血所致,则分别表现为头部昏胀、沉重、针刺状,又各有其证可见。

(二)分经辨证

由于受邪的脏腑经络不同,头痛的部位亦有所不同,如太阳头痛位于枕项(后脑勺),阳明头痛位于前额、眉,少阳头痛位于头颞(头颞穴,经外奇穴名,位于头部,眉外端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方2寸,与耳尖平高处。),厥阴头痛位于巅顶(头顶心)。

三、证治方药

(一)风寒犯头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时作,连及项背,有拘急收引感。可伴恶风畏寒,遇寒、受风、寒加剧,骨节疼痛,或头部怕冷,喜戴帽裹巾以御寒。舌苔薄白,脉浮、紧。

2.病因病机风寒外袭,风邪上犯,寒主收引,气血凝滞,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3.治法祛风散寒止痛。

4.方剂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川芎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6克。

方义:川芎祛风活血,上行头目,是头痛常用药。羌活、防风、荆芥、白芷、蔓荆子祛风散寒而止痛,甘草缓急调中。

(二)风热犯头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胀裂,遇热加重,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发热恶风,心烦口渴,或伴齿痛,或伴咽痛,大便干结,小便*。舌红苔薄*,脉浮数。

2.病因病机外有风热,内生郁火,上扰清空,正邪相争,气滞不通,不通则痛。

3.治法疏风清热。

4.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后下)6克,连翘10克,川芎10克,苦丁茶6-10克,山栀10克。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连翘、山栀、苦丁茶泻火清热,川芎祛风止痛。

(三)风湿犯头头痛

1.临床表现头重如裹或有沉压感,阴雨加重,胸闷不舒,四肢肌肉困重酸胀,胸闷纳呆,泛恶脘痞或有溲少便溏(尿少,大便不成型)。舌苔白腻,脉濡。

2.病因病机外感风湿,上蒙清窍,内困脾胃,湿性重浊故头重肢困。

3.治法祛风除湿。

4.方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合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羌活10~15克,独活10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藁本1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苍术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

方义: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祛风除湿止头痛,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健脾调中焦。

(四)肝阳上亢头痛

1.临床表现头部胀痛或掣痛,偏头两侧或巅顶,伴头昏,行动有飘摇感,头眩眼花,耳鸣,如蝉声,逐渐而起,时作时止,心烦口苦,或兼胸胁痛,因情绪因素诱发加重。舌质红,苔薄,脉弦。

2.病因病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清空痹阻,络脉不通。

3.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4.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0~15克,石决明(先煎)20~30克,珍珠母(先煎)20~3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芍10~15克,牛膝10~15克。

方义:天麻、钩藤、白蒺藜平肝息风,石决明、珍珠母镇逆潜阳,川芎、白芍和血活血,桑叶、菊花疏风清热,牛膝引药下行。

(五)肝火上炎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如劈,掣痛灼热,目赤口苦,心烦易怒,胸胁胀痛,面红咽千,大便干结,小便*。舌红苔*,脉弦数。

2.病因病机肝经郁火循经上冲,扰于头脑,清空痹阻,络脉不通。

3.治法清肝泻火。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龙胆草6~10克,*芩10克,山栀10克,柴胡3~5克,车前子(包)10克,夏枯草10~15克,赤芍10~15克,川芎6~10克,甘草6克。

方义:龙胆草、*芩、山栀、夏枯草清泻肝火,赤芍、川芎和血活血,车前子利水泄热,柴胡疏肝理气为引经之品。

(六)痰湿犯头头痛

1.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头痛昏重,喉中多痰,呕恶痰涎,头晕目眩,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2.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清浊相干,上蒙清窍,络脉不通。

3.治法化痰降逆。

4.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

法半夏10克,天麻10克,苍白术各10克,陈皮6-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包)10克,蔓荆子10克,白蒺藜10克。

方义:半夏、陈皮、苍术燥湿化痰,白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天麻息风化痰,白蒺藜、蔓荆子祛风止痛。

(七)瘀血犯头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反复发作,痛处固定,如针刺状。舌暗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久病入络,外伤络损,瘀血痹阻,络脉不通则痛。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方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川芎10~15克,当归15~20克,赤芍15~20克,桃仁10~15克,红花10克,葱5克,细辛3~5克,七厘散(分冲)5~10克。

方义: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葱、细辛温通血络。七厘散芳香通窍,活血止痛。

(八)脾气亏虚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昏晕,空痛,痛势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倦怠无力,纳呆口淡,气短便溏。脉虚,舌淡。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

3.治法健脾益气,升阳泄浊。

4.方剂益气聪明汤(《医学发明》)加减。

*芪15~30克,*参10~15克,白术10~15克,蔓荆子10克,白芍10~15克,川芎6-10克,葛根10-15克,升麻3~6克,甘草3~6克。

方义:*芪、*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升麻、葛根升阳,蔓荆子祛风止痛,白芍、川芎和血通络。

(九)阴血亏虚头痛

1.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有昏晕,面色无华,心悸失眠,目涩昏花,倦怠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脉虚弱。

2.病因病机血虚无以涵养脑髓,充养心神,络脉空虚而头痛隐隐。

3.治法和血养血。

4.方剂加味四物汤(《金匮翼》)加减。

当归10~15克,川芎6~10克,白芍10~15克,熟地10克,蔓荆子10克,菊花10克,*芪15-20克,甘草6克。

方义: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川芎、菊花、蔓荆子祛风止痛,*芪益气生血,甘草和中。

(十)肾亏头痛

1.临床表现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记忆力减退,男子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或淡,脉沉细两尺部尤甚。

2.病因病机肾虚而髓海不充,精亏而不能养脑。

3.治法补肾益精,养脑填髓。

4.方剂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10~15克,山药15~20克,山萸肉10~15克,枸杞子10~15克,*参10~15克,杜仲10~15克,当归10~15克,甘草6-10克。

方义: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杜仲补肾,*参、当归益气养血,甘草调中。

四、头痛症状分类鉴别分析

(一)风寒犯头头痛、风热犯头头痛和风湿犯头头痛:

三证皆属外感头痛。外邪之中,以风为最,《兰室秘藏·头痛门》:“风从上受之,”“高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皆有风邪为患,然风邪往往挟寒、挟热、挟湿,故其病症又各有不同。

1.风寒犯头头痛:

为风寒之邪所致,故于吹风受寒之后发病。太阳主表,其经脉上循巅顶,下行项背;风寒外袭,循经脉上犯,阻遏清阳之气而作头痛,且痛连项背;寒主收引,故痛有紧束之感,“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证治汇补·头痛》)寒为阴,得温则减,故头痛喜戴帽头保暖。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遇,不得宜达,故恶风畏寒。

风寒在表,尚未化热则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其辨证要点为:形寒身冷,头部紧束作痛,得温则减,遇风寒加重。

2.风热犯头头痛:

可由风寒不解,郁而化热,或由风挟热邪中于阳络。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令头痛发胀,遇热加重,甚则头痛如裂;热炽于上则面红目赤;风热犯卫,则发热恶风;舌尖红,苔薄*皆属风热之象。

以头胀痛,遇热加重,痛甚如裂为特点。如果胀痛剧烈,口鼻生疮,证属内热炽盛,应清热泻火。

3.风湿犯头头痛:

为风邪挟湿上犯,湿蒙清窍,故头重如裹,“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证治汇补·头痛》)阴雨湿重,故头痛加剧。湿性粘腻,阻于胸中则气滞而胸闷,扰于中焦则脘满而纳呆。脾主四肢,湿困脾阳则肢体沉重。

湿蕴于内,分泌清浊之功失调,则尿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皆为湿盛之象。其特点为头重如裹,昏沉疼痛,阴雨痛增。

外感头痛迁延时日,经久不愈,或素有痰热,又当风乘凉,古人认为外邪自风府入于脑,可成为“头风痛”。其痛时作时止,一触即发,常于将风之前一日发病,及风至其痛反缓。恼怒烦劳亦可引发头痛。

发病时头痛剧烈,连及眉梢,眼不能开,头不能抬,头皮麻木。宜疏风止痛,内用消风散调茶服,外以透顶散嗅鼻。

(二)肝阳上扰头痛:

属于内伤头痛。常因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而诱发,怒气伤肝,肝火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而作眩晕头痛,并且怒则加重。

足厥阴肝经循胁上达巅顶,且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胆经经脉循头身两侧,故肝阳头痛连及巅顶或偏两侧,或有耳鸣胁痛。肝之阳亢火旺,耗伤阴液则口干面赤,热扰心神则烦躁易怒、难寐,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阳亢伤阴之象。

其特点为头痛眩晕,怒则发病或加重,常兼耳鸣胁痛。治以平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

(三)肝火上炎头痛:

若头痛目赤,口干口苦,尿赤便秘,苔*,脉弦数,属肝旺火盛,当清泻肝火,以龙胆泻肝汤主治。

肝火上炎证和肝阳上亢证从病机上分辨,两证虚实不同,不易混淆,因肝火上炎证是气郁化火,或忿怒动火,或积热化火,或因风气通于肝,风淫火炽,火热向上冲激的实热证;肝阳上亢证则是肝阴不足,或肝肾阴虚,不能制阳,以致阳亢上扰的本虚标实证。

但是,这两证异中有同,都有病势向上的特点,在临床表现上都可出现两太阳穴处头痛,头胀,面红,耳鸣,烦躁易怒,口舌干燥,舌边红,苔*,脉弦等症状,在临床上易被误诊,当仔细分辨:

1.两太阳穴处头痛、头胀:在肝火上炎乃实火循经向上冲激而致,其痛、胀感相当剧烈,且常兼见目赤;在肝阳上亢则为下虚上盛,虚阳升发于头,头痛头胀较轻微,常兼见头重脚轻及目眩畏光或视物不清之象。

2.面红:在肝火上炎是火热冲于上,必然初病即面红,手触有热感;在肝阳上亢则为阴虚内热而面红,病久方见,若隐若现,手抚之几无热感。

3.耳鸣:在肝火上炎是肝火循经上塞于耳,必然声大如潮,甚至耳聋;在肝阳上亢是肝肾之阴不能上充于耳,虚阳上越而致,故耳鸣如蝉,其声白昼不显,夜静始。

4.烦躁易怒:肝火上炎,因受实火冲激,故怒气冲冲,如箭在弦,一触即发,即居静处,也不易做到心平气和;肝阳上亢则是本虚标实的虚热现象,故喜静,不受干扰,自不生怒。

5.口舌干燥:肝火上炎每因火迫胆汁外溢而口苦,火盛伤阴而咽干口渴,渴则喜饮;肝阳上亢因系液亏内热而干燥,虽干却不喜饮。

6.苔脉表现:肝火上炎必舌边尖俱红,舌边起刺,*苔常厚而且干,脉弦或弦滑,多兼数、兼大;肝阳上亢则舌虽红而无刺,脉弦数,多兼细而不大。此外,还可以从其他重要证候上来识别两证的一属实火,一属本虚标实的不同本质。

例如,肝火上炎有常见的实火冲激现象,见胁痛、吐血、衄血、吞酸、呃逆、狂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肝阳上亢却常见肝阴虚象,见平素面色无华、眩晕、多梦、目干涩、肢体拘急麻木、筋惕肉润、妇女经少或闭、盗汗、阵阵轰然出汗等症;同时还可能有肾阴虚象,如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

(四)脾气亏虚头痛与阴血亏虚头痛:

二者皆属虚证。一为久病或过劳伤及脾气,皆令脾气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而清窍不利,绵绵作痛,身倦无力,气短懒言,劳则加重;

脾气虚不能充于上头,则头脑空痛;脾气虚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为脾气亏虚之象。阴血亏虚头痛为失血过多或产后失调,以致阴血不足。血虚不能上荣则头痛隐隐而作晕,面色晄白;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血虚则目涩昏花。舌淡、脉细弱为血虚之象。

但临床上往往气虚血虚并见,法当双补气血,方用八珍汤或归脾汤。

(五)瘀血犯头头痛与痰湿犯头头痛:

二者皆属实证。瘀血头痛多因久痛入络,血滞不行;或有外伤,如《灵枢厥病》篇所说:“头痛不可取于前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败血瘀结于脉络,不通则痛。临床特点是: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舌有瘀点等。

痰湿头痛,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浊为阴邪,上蒙清窍则昏沉作痛,阻于胸脘则满闷吐。如《证治汇补·头痛所说:“因痰痛者,昏重而眩晕欲吐。”治宜化痰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六)肾亏头痛:

肾亏头痛,由于用脑过度,肾精不足,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所致,多表现为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酸膝软、疲乏,记忆力减退症状,肾亏头痛跟其它头痛不同的地方在于,一旦休息后,头痛就消失或减轻,用脑过度,就会加重,患者多会出现白发、脱发等症状。比较容易鉴别。

五、中成药和验方

(一)中成药

1.荆防颗粒、川芎茶调散颗粒。用于风寒感冒,风寒犯头头痛。

2.银翘解*颗粒。用于风热感冒,风热犯头头痛。

3.藿香正气水。用于风湿犯头头痛,以及风寒湿感冒。

4.天麻钩藤颗粒、正天丸、镇脑宁胶囊。用于肝阳上亢头痛。

5.龙胆泻肝丸。用于肝火上炎头痛。

6.血府逐瘀胶囊、通天口服液。用于瘀血犯头头痛。

7.八珍颗粒。用于脾气亏虚头痛,阴血亏虚头痛。

8.全鹿丸。用于肾亏头痛。

(二)验方

1.*芪、川芎,按2:1分量,泡服,治脾气亏虚头痛。

2.夏枯草10~15g、菊花10g,泡服,治肝阳上亢头痛。

3.鹅不食草30g、白芷15g、冰片1.5g,研细末,用棉签点药粉,送入鼻腔,治偏头痛。

4.贴敷疗法白附子、葱白捣烂,取豆大颗粒贴敷太阳穴,治太阳风寒头痛。

本账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