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也就是心肌酶谱检查中的CK,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内,是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一种酶,根据其存在部位及蛋白亚基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亚型:骨骼肌中的CK-MM、心肌中的CK-MB和脑中的CK-BB。但是心肌酶谱检查中,因为检测方法的原因常常只有CK(三种亚型的总和)和CK-MB两项。
理论上,凡是引起肌细胞损伤的因素均能导致肌酸激酶从细胞内漏至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CK升高。那如何根据CK及CK-MB来判断究竟是骨骼肌、心脏还是脑组织来源的CK呢?一般认为,脑组织中的CK(即CK-BB)含量很少,可以忽略;而血清CK-MB/CK≥6%,那CK升高可能源于心肌损伤;而当CK-MB/CK≤5%时,CK升高则常源于骨骼肌病变。
心源性CK升高常见于各种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病等,这里我们暂不讨论。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肌肉原因导致的CK升高常见于哪些情况?
一、原发因素
1、感染
感染是儿童肌源性损伤的常见原因。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肌炎,2~6岁学龄前儿童多见,有感染病史(如“感冒”、“发热”后),主要表现为双侧小腿肌肉疼痛(常在睡眠后突然出现),双下肢不敢着地、行走困难,但肌肉力量正常。化验检查时可见CK明显升高,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常迅速缓解。
2、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中引起CK升高的主要疾病有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结缔组织病等,CK升高常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水平,甚至以上。除肌肉受累外,还可伴有其他多系统受累。这一大类疾病常隐匿起病,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有特征性皮疹及多系统受累表现、自身抗体常阳性。
3、先天遗传
此类疾病常于婴幼儿期起病,慢性病程,因遗传或基因突变引起肌细胞膜等功能障碍而发病,血清CK长期升高。最常见的疾病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表现为自幼发病的渐进性对称性四肢肌无力、肌假性肥大、腱反射减弱,早期即可出现血清CK10~15倍升高,肌电图表现为典型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
4、代谢性肌病
代谢性肌病主要有线粒体肌病、肉碱缺乏等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糖原累积病。共同表现为运动不耐受、肌无力,可伴有心肌、脑组织等多系统受累。血清CK多为轻~中度升高,运动、感染、饥饿可加重,诱因去除后症状可缓解。
二、继发因素
1、物理、化学、生化因素
过度运动所致的肌肉损伤也是CK升高的常见原因。常发生于运动后数小时内,轻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自行缓解;重者可表现为肌痛、乏力,肌红蛋白尿等。此外,一些创伤(如挤压伤、烧伤)、生化因素(如进食大量小龙虾等)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状,出现肌肉触痛、僵硬、酱油尿,甚至肾衰竭等症状。
2、全身性及其他系统疾病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累及肌肉,造成CK升高,神经系统疾病(如惊厥持续状态,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伴有的肌肉损伤;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甲减等)引起的CK升高。但此类疾病CK升高程度不重,常伴相应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此外,肾疾病、恶性肿瘤也可引起CK升高。
综上,CK升高的病因种类多,需要仔细提供病史、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才能明确病因:首先,根据CK-MB/CK比值确定升高的CK是否为骨骼肌源性;其次,询问是否存在发热、肌肉疼痛、肌无力、酱油色尿等症状及家族史,有无过度运动、外伤、药物、中*等继发性原因;如仍不能确诊,则需要肌电图、肌肉活检,甚至基因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