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宋朕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收录于合集#风湿病例90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例急性心力衰竭作为大动脉炎的非典型表现引发的思考
前言
大动脉炎(T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常受累。狭窄、闭塞或扩张是血管受累的主要表现,亦有部分血管出现夹层或动脉瘤。TA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亚洲国家多发。心力衰竭是TA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心力衰竭占TA患者死因的1/3。下面通过一个病例认识TA。
病例介绍:
患者女,23岁,主因静息时呼吸困难入院[1]。入院之前劳力性呼吸困难已有一个月(NYHAⅡ-Ⅲ级)。偶有吸烟,既往体健,否认有任何过敏史或其他症状,如跛行、口腔溃疡、发烧或关节疼痛。
查体:HR次/分,RR17次/分,SpO%,T37℃,桡动脉和足背动脉无法触及,血压90/60mmHg(双臂血压相差约10mmHg);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第三肋间隙可闻及较弱的舒张早期吹风样杂音(2/6)。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和髂动脉均可听到明显的杂音。
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图1)。血沉44mm/h(0-15mm/h),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x/ml(4.5-11/L),NT-proBNP水平为pg/ml(正常水平pg/ml),肌钙蛋白I水平0.02ng/ml(正常0.03ng/ml),甲状腺、肝肾功能正常。核酸检测阴性。
图1患者心电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显示左心室增大伴严重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三叶式主动脉瓣伴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AR:射流紧缩6mm,压力减半时间58ms)和升主动脉扩张(图2A、B)。右心室正常,肺动脉压42mmHg。TTE多普勒分析显示胸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弥漫性狭窄,腹主动脉远端段明显狭窄,收缩期峰值梯度高(48mmHg)(图2C)。患者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进一步评估。
(A)胸骨旁长轴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主动脉反流的射流紧缩6mm,(B)连续波主动脉返流多普勒示短压减半时间58ms,(C)连续波多普勒示速度增加3m/s在腹部水平。
CMR显示左室严重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ml/m2,左室射血分数严重降低(LVEF34%)。证实有严重的主动脉反流(解剖反流面积0.35cm2,反流分数33%)。
主动脉环长27mm18mm,窦径38mm,窦管交界处36mm。T1加权自旋回波显示主动脉壁增厚。T2加权脂肪饱和和晚期钆序列显示胸主动脉壁弥漫性强化,均支持主动脉的活动性炎症(图3A-D)。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在弓中部、弓支、降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多水平弥漫性狭窄(图3E,F)。在心肌,T2加权脂肪饱和显像间隔壁有强化,晚期钆扫描显像有相应强化,与活动性心肌炎相符(图3G,H)。
图3
根据主动脉弓上有杂音、搏动减少、主动脉弓分支、降主动脉及其分支的MR血管造影诊断该年轻女性为TA。
在诊断出活动性疾病处于炎症期并伴有心脏损害后,在最初的心力衰竭治疗(即依那普利、螺内酯和速尿)的基础上加用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mg/kg)诱导治疗3天,同时辅以霉酚酸酯(MMF)免疫抑制治疗,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测量值均得到改善。
随访1个月后,LVEF改善至45%,但AR严重程度无变化。病人目前正接受密切的随访,没有任何呼吸困难或其他心力衰竭相关的症状。
认识TA
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引起不同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受累脏器缺血症状[2]。
第一个科学描述TA的是日本眼科学教授Takayasu,他于年报道了一具有典型视网膜病变的21岁女性患者眼部出现的特异性动静脉吻合。TA这一病名由我国学者最先提出初称为“缩窄性大动脉炎”,后发现除了不同部位动脉缩窄外,少数患者也可呈动脉扩张或动脉瘤,故改称为TA。
相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以及其他常见的心血管疾病,TA比较少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20~30岁亚洲年轻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起病多缓慢、隐匿,一般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易疲劳、心悸、食欲不振、恶心、体重减轻、夜间盗汗、关节疼痛及关节红斑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可急性发作,短期内即出现血管闭塞的症状和体征。此期因症状不典型,常延误诊断及治疗[3]。
局部症状症状呈多样性,根据受累血管的不同,临床上通常分为四型:
(1)头臂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及分支,引起脑、眼、上肢的缺血症状。脑缺血的症状为反复出现的一过性黑矇、头部不适、嗜睡、记忆力减退、倦怠无力、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症状,严重时症状表现为晕厥、偏瘫甚至昏迷;
眼缺血的症状表现为视力减弱、视野变小,更甚者出现失明症状;上肢缺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出现发凉、麻木、疼痛、肌萎缩症状体检可发现患侧肱动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无搏动,血压低或无血压,即无脉症;
颈部或锁骨上区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检查患者眼部可发现眼球震颤、虹膜萎缩、白内障及视网膜萎缩等症状。
(2)胸-腹主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但不累及主动脉弓。主要症状为上肢高血压和下肢缺血,表现为头痛、头晕、头部不适、心悸、下肢麻木、无力、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体检发现下肢皮温低,从股动脉开始有一侧或两侧动脉无搏动或搏动减弱,血管受累部位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
(3)广泛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此型受累血管广泛,病变呈多样性,病情较重。
(4)肺动脉型:Ⅳ型是I型、Ⅱ型、Ⅲ型中任何一型同时伴肺动脉受累。大多隐匿进展,常在出现肺动脉高压时发现肺血管受累。患者可出现咳嗽、咳血、气短、心悸或心力衰竭等症状。
关于新的TA分型:
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ESR和CRP是临床上判断TA是否活动的主要血清学指标。但ESR和CRP与TA的相关性较差。超声能显示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做到早期诊断。
但超声检查在检测血管病变方面仍存在不足,如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位置较深,受周围骨组织阻挡难以显示清楚;部分患者腹主动脉受肠气的干扰,导致二维超声显示不十分清晰。
CT血管造影(CTA)不但可以观察TA患者早期动脉壁的增厚情况,还可动态观察病变的性质及范围,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状态。
MRI和MRA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准确而地显示受累动脉性部位、范围、程度以及是否有动脉瘤的形成。
对TA的早期发现及活动性的判断有很大帮助。造影检查(DSA),目前仍为临床诊断TA的“金指标”,对手术和介入治疗前的评估非常重要。
诊断标准[3,4]
目前对TA的诊断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于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具体标准为:
(1)发病年龄小于40岁;
(2)患肢间歇性运动障碍;
(3)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无搏动;
(4)双上肢收缩压之差大于10mmHg;
(5)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区有血管杂音;
(6)动脉造影异常,除外动脉硬化等其他原因。
具备以上诊断标准大于等于3条者,被诊断为TA。
治疗[2,5]
TA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糖皮质激素为药物治疗的首选1mg/(kgd)顿服维持一段时间后,根据ESR和CRP的水平减量。剂量减至5-10mg/d时,长期维持一段时间。对于病情仍不能控制,反复活动者、危重患者可给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治疗,要注意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合用能增强疗效,减轻激素的副作用,仍有10.6%患者虽经过激素及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等。MMF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对抑制TA时淋巴细胞所介导的血管损害具有独到的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降压、扩管、改善微循环等。生物制剂的靶向治疗是免疫系统疾病未来的治疗方向,如一些新开发的生物制剂IL-6受体阻断剂、TNF拮抗剂等。
TA的介人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手术方法包括:①动脉内膜剥脱加自体静脉片修补术;②血管重建、旁路移植术;③自体肾移植和肾血运重建术。
TA进展为心力衰竭的机制[6,7]
主要包括5个方面:
(1)高血压心脏病;TA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包括:肾动脉狭窄、胸主或腹主动脉狭窄,其中肾动脉狭窄为其首要原因。
(2)TA合并心脏瓣膜病变;该类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大、病程长的特点,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为常见,其他瓣膜亦可受累。
(3)冠状动脉受累导致的心肌缺血;5%~30%的TA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症状,而影像学检查发现大动脉炎患者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可达50%~60%,可见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并不少见,且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
(4)TA合并心肌损伤;TA合并心肌损伤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相对较小。我国报道TA合并心肌损伤发病率为26.7%,胸痛和心力衰竭为其主要表现。
(5)TA合并肺动脉高压(PH);TA合并PH发生率为12%~13%,其中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占2.3%。研究显示,半数TA患者存在肺动脉受累,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PH、肺动脉瘤以及肺梗死等。
该患者体检和初始超声心动图中有大血管炎伴心力衰竭的线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CMR有助于诊断,了解疾病的整体情况,并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另一种评估炎症存在的有用方法,但在可用性和成本方面存在一些限制。该患者心肌和主动脉存在活动性炎症,显示了一个慢性和持续性的炎症过程,需要加强抗炎治疗。皮质类固醇通常是TA的主要诱导治疗方法。其他免疫抑制疗法(如MMF、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通常用作维持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TA合并心力衰竭并不罕见,其发病隐匿、患者年龄小、病因多样、心力衰竭程度与TA活动性的指标不平行,易被漏诊、误诊。应提高临床医师对TA合并心力衰竭的认识,以减少漏诊和误诊,以期尽早治疗,从而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DjafariNaeiniS,BayatF,HoushmandG.AcuteheartfailureasanatypicalpresentationofTakayasuarteritishevalueofmulti-modalityimaging.ClinCaseRep.Jan25;10(1):e.
[2]冯天捷,王增武,张澍.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高血压杂志,,16(06):-.
[3]张雅萍,陈丹,王昕.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03):-.
[4]deSouzaAW,deCarvalhoJF.DiagnosticandclassificationcriteriaofTakayasuarteritis.JAutoimmun.Feb-Mar;48-49:79-83.
[5]韩同磊,孙羽东,魏小龙,赵志青,景在平.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的新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25(01):79-82.
[6]AnX,HanY,ZhangB,QiaoL,ZhaoY,GuoX,FangL,ZhuW,FangQ,ShenZ,ZhangS.Takayasuarteritispresentedwithacuteheartfailure:casereportandreviewofliterature.ESCHeartFail.Nov;4(4):-.
[7]王倩,何际宁,邹玉宝.大动脉炎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9(11):10-15.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本文作者:宋朕
本文审核:陈新鹏副主任医师
本文责编: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