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287519/ 原创唐晔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王学锋,上海交通大医院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委。
1.梦的开始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王学锋背诵起这段话的时候,充满感情,一气呵成。
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了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此日,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次日,上海一户王姓平凡人家,迎来了一个初生的男婴。怀着对毛主席和雷锋同志的敬意,对这个孩子未来的企盼与希冀,父母亲为他取名——学锋。
转眼,17年匆匆流逝,王学锋已长成意气少年。那一年,是高考恢复后的第四年,春寒料峭,有人还在对未来迷茫彷徨,但他却早已坚定了前路方向。
“我的母亲是皮肤科医生,对医生这份职业,我算是耳濡目染。那个时候,我迫切地想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学锋如愿考上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他身形高大,原本想做个外科医生。然而,好事多磨,大四那一年,突发的心肌炎,让他暂时离开了课堂,这一离开,就是一年半。
难以控制的早搏,斩断了外科医生的道路,命运在此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那就去一个安静一点的学科吧,同样可以为人民服务。”王学锋没有放弃,他觉得,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留下一扇窗。
2.血的追求
年,大学毕业的王学锋,医院检验科。
当年的瑞金检验科,有血液、微生物、生化、临床检验等几个亚专科,八九十人的队伍,在老一辈领头人的带领下,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轮转过后,王学锋选择了血栓与止血亚专业——在50医院著名的王振义院士设立,当时的掌门人是王鸿利教授。
“说起血栓,大家都不陌生。血液过度凝集就会形成血栓,血栓严重的会引起心、脑等重大器官的缺血性坏死。对于血栓的治疗,我们主要用各种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防止血液凝固。而止血,则是与此相反的手段。当血液中缺少相应的凝血因子,则会导致血流不止,失血过多会导致休克,严重者死亡。”
瑞金这一领域的前辈很多,如王振义院士、徐福燕教授、王鸿利教授、陈竺院士等,奠定了中国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作为初出茅庐的晚辈,王学锋吸收借鉴了诸多前辈的研究经验,收获颇丰。
因为是当时科里为数不多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王学锋得到了很多深造的机会,而去日本和法国的交流,也对他日后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年,在日本的一个商业化的研究所里,王学锋看到了远超当时中国二十年的技术发展,包括计算机的应用,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都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年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对阿司匹林的研究给王学锋提供了一个思路,为日后抗栓药物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放眼看世界,坐下搞科研。
回国之后,准备就绪的王学锋开始着手自己的专业研究。
在王鸿利教授的指导下,三十多年,王学锋完善了血栓/出血病的实验诊断体系,建立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该二类疾病的实验诊断平台。尤其是对遗传性出血病/血栓病,医院已经常规开展基因诊断。其中,社会影响最大的是血友病的基因诊断体系。迄今,已对千余个家系中余个相关女性开展检测,发现了名致病基因携带者女性,随后的产前诊断阻止了个患病胎儿的出生。国际血友病联盟(WFH)高度评价“医院的血友病基因诊断措施,是发展中国家防治血友病的最佳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一辈的言传举止,默默影响着王学锋的行为模式。他亲眼目睹王鸿利教授等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进入临床前,将尚未获批的血液制剂给自己注射,以观察新药的副反应;王鸿利教授因病入院治疗时,还悉心安排慕名远道而来的患者的就诊。现在,王学锋本人也已经成为业界有名的专家,千方百计为患者分忧解难,是王学锋医疗活动的一个首选项。在实验室同事的配合下,对外地患者,王学锋尽量做到即日完成实验检查,以及诊断,使他们可以当天踏上归途。
王学锋表示,主要研究两头:血凝不足导致出血,血凝过头就是血栓——形成血栓的病人里面,什么原因导致血栓形成?有一部分就是凝血功能太强了,把凝血功能太强的理由分析出来,直接用到容易出血的病人身上……
而对于出血病人的治疗,大体上有两种方案——替代治疗与基因治疗。
什么叫替代治疗?原本体内没有,输入进去就替代了身体里面缺乏的,这就叫替代治疗。比如血友病分A、B两类。血友病A是凝血因子VIII缺乏,血友病B是凝血因子IX缺乏。对于因子VIII缺乏的情况,可以输入专门的因子VIII制品,对血友病B来说,目前可以选择混合制品,里面含有四种凝血因子——因子II、VII、IX、X,也可以选择基因重组的因子IX制品。这些都属于替代治疗。
基因治疗是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也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其中也包括转基因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总之,就是用正常的基因替换掉致病基因。
在王学锋研究的领域里,这个载体(往往是病*)和基因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病*本身诱导疾病,其次,基因的表达需要足够强烈,以减少载体的风险。
“我们可以把这个病*载体比喻为一艘船,船要载着正常的基因到我们人体中去,并且要源源不断地表达。如果这个基因不够强大,就需要更多的船引入这个基因。但机体的免疫反应会相应地增大,副作用会使机体损伤。”
王学锋团队正在进行这项工作——寻找这个强烈表达凝血功能的基因。幸运的是,医院作医院,出血患者与血栓患者量大,可以提供足够的样本与参照。
“此前已经在小鼠身上实验成功,并成功治愈了血友病鼠。目前正进一步试验于大动物并有望取得成功。”
从年开始,王学锋同时还管理着医院的输血科。
医院的用血量占到全上海市的1/7,如此巨大的责任与重担,王学锋接下了。他表示,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最严重的一个就是血库血量不足。对于如此严峻的供血趋势,除了严格杜绝血液的乱用滥用,王学锋想到了“输血前移”。
所谓“输血前移”,就是将用血点从血库前移到手术室、急诊科外的一台“冰箱”里,随用随配。通过事前将匹配好的血液送至“冰箱”,遇到需要输血的情况,手术室护士可以通过“电子领血码”,一二分钟内完成取血过程,大大缩短了取血时间。
“在此之前,都是手术前先准备好用血,若因种种原因没有使用,也不能回收使用,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与海尔生物医疗合作研发的智慧血液冰箱的应用,使得输血的步骤靠前一步,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又杜绝了浪费,可以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生命的保障。”王学锋说道。
3.忘不了的感动
转眼就是年的春季,医院的樱花又开了,氤氲了满满的枝丫,远远望去,仿佛一团浪漫的梦境。
在樱花树下走过的时候,王学锋忍不住会想起那个小男孩。
“我永远都会记得,有一个小朋友,名字里中间那个字,是瑞金的瑞字。他特别爱看樱花。他的母亲,是一位血友病A致病基因携带者。”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隐形遗传疾病。对于一个男性血友病患者,与一个健康人结合,他生出的男孩是完全健康的,而女孩则会携带这一部分基因……对于一个女性血友病致病基因携带者,与一个健康人结合,她生的男孩一半会患病,女孩一半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多个家系,多个女性。书面的文字总是过于苍白无力,远远无法阐述其中的坚持与坚毅。十几年,为了研究血友病,为了使世界上少那么几个不幸的家庭,王学锋做了最大的努力。
“这个母亲,找到我的时候陷入绝境,婚姻岌岌可危。现在看来,她生正常男孩、正常女孩的机会各为1/4,生血友病男孩的机会1/4,生携带者女孩的机会1/4。”
对有血友病家族史的人来说,除了产前性别筛查,家族谱系的调查研究,分析其是否遗传到致病基因,也是提升患者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这个小男孩,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在王学锋的诊断检测下,通过家族谱系与性别分析,在胎儿时期就被确认没有患血友病,出生后,也一直健康地成长了起来。为了感谢医院和王学锋,父母给他起名为瑞杰。那一天父母带着五岁的孩子专程来看王学锋时,医院这棵樱花树下跳起了舞……
令王学锋感动的,不止是病人。
全国疫情爆发,北京、新疆等地要求支援,检验科义不容辞。其中一名领队刚刚从北京结束为期三个星期的支援,新疆方面来了消息,需要已经去过北京的有经验的医生立即赶赴战场,而这名领队,母亲刚查出乳腺癌,就在临行出征这一天在本院做手术。
“尽管这位医生义无反顾,但是我得将心比心。我与外科主任协商,将她母亲的手术安排在上午第一台,她得以在手术结束后陪伴母亲一个下午,直至晚上赶赴新疆。作为科室主任,我必须是一个摆渡人,让我的病人,我的同事,我的战友,都能够平安渡河。”
采访是在清晨,对王学锋来说,美好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口述实录
晔问仁医:王主任,您主要研究的血栓与止血这个亚专业,请问有什么特色?
王学锋:我们的亚专业主要研究有两种病,一种是出血病,一种是血栓病。对于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关系都非常大,很多患者要解决这种问题。对检验科来说,我们不是光发一个报告那么简单,比如说严重的出血病患者,一旦需要手术,出血的控制,就是检验科保驾护航——有我们在,外科医生所有的刀都可以开,没有后顾之忧。事实上,我们国家血友病,出血性疾病患者手术量,医院是最多的,也是最早的,而且,我们的血液制剂使用最合理。
晔问仁医:据说我们在国内是第一个报道,超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促使血栓形成?
王学锋:其实这种现象,我在法国学习的时候,是我老师发现的,以后就把这个理念引到中国: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若停药后,某一阶段可以表现为可以促进血栓作用加强。阿司匹林剂量不是说越少越好,医生和患者都要引起注意。
晔问仁医:医院的检验科,医院的检验科有什么不同?
王学锋:我们自己的特色就是血栓与止血专业,紧紧地抓住了患者。如果我们光是检测,一天尽管几万个数据出去,却没有真正抓到患者,临床恐怕也会对我们的工作不以为然。而我们现在是把患者的异常找出来进行干预,比如有很多大手术、重大手术,检验科医生都要制定围手术期止血方案,保障手术的止血安全。比如,肝脏移植手术、亚洲首例7脏器联合移植手术和血友病患者的所有手术,检验科医师与外科医师并肩战斗,随时调整止血方案。
比如,本周眼科有一台手术,患者患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这样的眼科手术哪怕出一滴血,就会酿成“大灾难”,所以绝对不能出血,那就要依靠检验科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调上去,这台手术我们全程护航,医院到手术以前开好医嘱,再到手术以后的方案全部制定,现在患者顺利出院,一切安好。
晔问仁医:现在输血科也是您负责的,什么才是我们管血的原则?
王学锋:我的管血原则是,千方百计节约血液,保障患者的最低需求。供血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有时候血色素4、5克的患者都用不上血。为什么用不上?血量少。
所以必须杜绝血液的乱用、滥用。虽然临床表示,用血都卡脖子了,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比如手术医生,做一个大的手术,备上足量的血,整个临床治疗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万一手术顺利没有用血,会造成血液的浪费。这部分怎么减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推行血库前移,就是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晔问仁医:您做了30多年的检验科医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学锋:和一般概念的检验科同仁不一样,我们可以直接对临床患者带来帮助。我虽然是检验科医生,但临床上有什么出血的问题,有血栓的问题,我们都会被邀请到临床去解决。
晔问仁医:您现在带了很多年轻学生,怎么和他们沟通和交流,怎么鼓励他们工作?
王学锋:大家都很出色,学业上是佼佼者,本身在检验科里得到很好的发展,也为瑞金检验学科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年复旦排名,检验学科的科研分值全国同专业第一。
晔问仁医:检验科、输血科,一共大约人,您管理特色是什么样呢?
王学锋:人性化。制定规章制度是这样,如果颁布下去的东西,大多数人做不到,就不要去搞了,大家做不到就等于虚设。如果颁布了以后,大家努力一下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对大家肯定是有吸引力的。我鼓励大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好本职工作。我们有年轻的博士,也有接近退休的老同志。老同志和年轻人如何比?我提倡的是,每一个人安安心心把自己做好,做好自己的工作,都是对科室的贡献。
老同志的岗位多数在临床检测,我们检验科99%的工作是临床检测,临床检测做好了,临床无投诉,尽量给患者提供方便。本职工作就做好了,同样非常非常重要。
年轻人,有时间做科研,发文章,出成果,背后都是老同志们的付出,他们是幕后的英雄,年轻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他们的支撑。所以,年轻人不要骄傲,要谦虚和学会尊重老同志。我们这个团队,大家彼此理解,相处融洽,没有矛盾。
晔问仁医:您培养接班人,看他怎样的素养?
王学锋:以德为先,心里装着患者,装着同事;然后才是智,也就是专业。
晔问仁医:这么多年做医生,您的感触是什么?
王学锋: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恒,那么,患者以及整个学科都是会给你回报的。患者感激你,实际上我们得到了很大的肯定,就像刚才我讲的瑞杰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我当时感动得流泪。
其实,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学科,不管它是临床或者是平台学科,都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肯定都有自己的闪亮点——只要做好了,总归有闪亮的机会,哪怕是一枚最小的灯泡,总归会有发光发亮的时候。
晔问仁医:这些年,您的性格有什么改变?
王学锋:收敛了许多(笑)。本来不做主任的时候,想法可能比较简单。所以,做一个管理者是不容易的,除了管理属下,还要和各个科室打交道,要听各方面的意见,并不仅仅是把自己这里搞好就行了,没有相应的科室做配合,一定是孤掌难鸣。
晔问仁医:那么,您对雷锋精神有什么与之前不同的理解呢?
王学锋:其实,哪个时代都需要雷锋精神。比如,时常记得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愿意贡献,愿意挤时间学习,愿意做好每个细节,愿意去帮助身边所有真的需要帮助的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时代都需要榜样,每个英雄和榜样都是那个民族和时代价值理想的现实模板,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好人典范,都承载着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价值准则,都是归拢世道人心的旗帜标杆。而我认为的好榜样与好观念是,遵循人性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引导社会普遍向善。
采访/晔问仁医编辑/丁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