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方传统手艺鱼灯笼,业者坚守百年,让年味 [复制链接]

1#

2月6日,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成元安和他的妻子正在家中制作鱼灯笼。成元安的家乡成家廒头村是一个传统鱼灯笼制作村,以前每年的腊月至来年的正月十五期间,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灯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塑料电灯笼逐渐将手工灯笼取代,现在村里做鱼灯笼的也只剩了6家。

成元安今年54岁,他告诉记者,他的祖祖辈辈都做鱼灯笼,受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灯笼制作。成元安告诉记者,别看做好的鱼灯笼看起来不复杂,但所有的工序加起来就有近40种,每天他加上妻子俩人忙活一天也就能做10多个。成元安说,鱼灯笼质量好不好,最重要的看鱼骨架搭的牢不牢。鱼灯笼的骨架主要是由一根根的蒲苇杆儿搭成。记者看到,苇蒲杆被截成几段后,在成元安手里简单几下就折成一个鱼形的灯笼骨架。

骨架完成后,成元安的媳妇先用两张白纸糊上白色的“鱼肚皮”,随后在鱼形的印版上涂上红颜色,把纸放在上面用一块萝卜在上面来回滑几下,一条鱼的形状就出现了。这时候将骨架刷上浇水然后将老成印好的图案粘在骨架上面,在外面晾晒一下午后再用红绿两种颜色的画笔画出鱼鳃鱼尾,粘上鱼尾巴。

鱼灯笼结合了当时地的民风民俗,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有连年有余的寓意。成元安家中正在使用的鱼型印版见证了成员安一家祖辈对老传统制作的坚守。

“这个印版是一种特殊的木材,木质硬、不吸色。原来这块印版很厚,随着一代代人的使用,印版被抹平后再重刻,一直沿用到至今。”成元安说。

“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腚痛,针锥扎,麻线缝,看你腚疼不腚疼。”山东日照等周边,每年元宵节,都有打灯笼的习俗,80后以前的人都会有打着鱼灯笼念顺口溜的记忆。成元安告诉记者,对于鱼灯笼的来源已经无从考究,但这首儿歌他们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元宵节都会唱。象征着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这种传统的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近几年刮起了一股‘怀旧风’,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成元安说,“他现在做灯笼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对传统制作的坚守,让祖辈的这份手艺不失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