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https://m.39.net/disease/a_11805795.html这个冬天,注定是一个寒冷的季节。
12月6日滨州市滨城区渤海中学北校区一位14岁中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晕倒,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过医生初步判断是心源性猝死,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做医学鉴定。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过后会出具相关的警情通报。
11月27日凌晨,35岁的台湾艺人高以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晕倒,抢救无效去世,医院宣布为心源性猝死。11月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医院麻醉科医师蒋金健被发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0岁……
年轻的生命逝去了,让我们惋惜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为何猝死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专家,解释猝死是怎么找上年轻人的,并告诉你它来临前的信号。
为什么年轻人猝死频发?
很多人认为,猝死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事,但近年来,我国猝死正越来越年轻化。
今年11月,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发表的最新中国心衰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大于35岁的居民中,心衰患病率为1.3%。对比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心衰患病率较15年前增加了44%。
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也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2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达到15.3%。
美国心脏协会会刊《循环》杂志曾刊登的一篇研究文章分析了年轻心脏猝死者的发病特点。
该研究在美国和波兰评估了例心脏猝死的患者,其中例是年轻人,平均年龄26岁。年轻的猝死者有几大特点:预警症状少,仅29%的患者有胸闷、不适等前驱症状;猝死诱因不明确,仅有14%的患者猝死是由运动诱发的。
年轻人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是致死性心律失常(31%)、冠状动脉疾病(22%)、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14%),而中老年人猝死原因则以冠心病为主。
1.致死性心律失常,心肌炎较常发生
心肌炎通常发生在病毒性感冒以后,由病毒入血感染心肌引起。发病后有明显的症状,如严重的胸闷、乏力、呼吸困难等,这种情况通常容易识别。
若不及时治疗,3~5天后就会迅速进展为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或心律失常。出现感染症状后,病人如未能充分休息,照常工作或熬夜、运动,会加速疾病进展,增加猝死发生几率。
有些遗传性疾病也会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室节律异常)等,尽管这些疾病大多没有前期预警症状,但未发病时绝大多数都可以用心电图去识别,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最常见
冠心病跟年龄有很大相关性,与脂肪长时间在血管堆积有关,因此年轻人一般较少患病。
但是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种遗传性疾病的人,血脂水平较正常人高出数倍,很容易引起血脂堆积,在很年轻时即可患冠心病。如果血脂堆积已造成冠脉狭窄,会有频繁发作的胸闷、胸痛等症状。
3.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这种疾病也是遗传相关的,患者心肌比正常人增厚很多,有时肥厚的心肌会把心脏泵血的通道堵塞,造成大脑急性缺血,引发猝死。这类患者在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时都有特异性改变,也能早期识别。
老年人为什么会比年轻人更加能够耐受心肌缺血,甚至心梗的打击呢?
◎老年人有“适应”心肌缺血的过程
经历了血管老化,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他们在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已经相对“适应”了这种情况。
青年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心梗,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猝死率高。
◎老年人较少有剧烈运动的情况
现在很多青年人喜爱体育锻炼,尤其是跑马拉松、打篮球等剧烈运动,这可能造成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年轻人不能忽视的猝死信号
猝死看似突发,其实有迹可循,提前了解发病前症状,有助于避免悲剧的发生。出现以下5个信号时,需高度警惕:
与活动相关的胸痛
如果症状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可能为心绞痛发作,要警惕发生急性心梗猝死。
有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胸痛表现,可能是胸闷难受、肩膀疼、后背疼、胃疼、牙疼等。
不明原因的症状改变
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症状发作次数增多、症状加重、不易缓解等,要高度警惕心梗。
比如以前吃1片药可缓解症状,现在吃2片也不管用,以前休息5分钟就好,现在要休息更长时间等。
毫无征兆的心慌胸闷
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出现胸闷、心慌、不明原因的难受;不活动时也憋闷、喘气困难;每天规律胸痛,比如吃饭后、睡觉前等,也要怀疑可能是心肌缺血,要及早检查治疗。
头晕乏力、心慌
熬夜后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心血管、神经系统在呼救。
黑懵、晕厥
心脏病患者出现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医院查明病因。
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要预防心脏性猝死,关键是识别出高危人群。目前认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的四高人群是猝死高发人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体检,出现心脏病早期信号,尽早就医。
2.规律作息、情绪乐观、加强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充分休息、合理膳食、限盐限糖、减轻体重。
3.积极控制三高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相应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