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武汉的秋季,对于有慢性咳喘的病友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下降,易感冒发热,咳嗽咳痰咽痛,万一当做某冠,是不是很糟糕。因此,慢阻肺患者来说如何舒适平安度过今年的秋冬季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满宁主任告诉慢性咳喘患者注意做到这四件事,或可减少慢阻肺咳嗽喘促症状的发作。
满宁
武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早期肺癌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咯血、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性疾病等疑难危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救治,尤擅长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中央型气道良恶性肿瘤的冷冻、电凝、激光消融、支架植入等)、经皮肺介入治疗等。
NO.1避免受凉感冒
慢阻肺就是俗称的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遇到天气转凉,患者最常听到医嘱是保暖,避免感冒,一旦感冒就会诱发急性加重(慢慢的套路)。秋冬季节,气温转寒凉,早晚温差增大,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受凉后感冒,咳喘随之加重。因此,一旦进入秋季,慢阻肺患者一定要避免感冒的发生。有人问道,为何一感冒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呢?
慢阻肺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导致的持续性气流受限,它的气道变窄、黏膜肿胀、痰液分泌物潴留等病理改变(如下图所示)。由于慢阻肺患者气道结构的改变,慢阻肺患者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收到细菌病*侵袭,一旦感染会加重支气管周围炎症,气道狭窄、分泌物增加,气管粘膜肿胀,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引发急性发作。因此处暑节气过后,防寒保暖工作就是慢阻肺患者最重要的日常护理内容。
满宁主任建议广大慢阻肺患者,进入秋冬季,注意保暖,出门带口罩、帽子、围巾等防寒措施,能够避免感冒,进而减少肺部炎症发作发展。
NO.2注射疫苗,加强机体防护
慢阻肺、肺心病、冠心病、糖尿病是流感、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人群,由于免疫系统逐渐减弱,在感染流感病*、新冠病*之后,容易诱发重症肺炎、心肌炎、肾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呼吸道病*易感的高危人群如何科学的接种流感、肺炎、新冠疫苗呢?
流感疫苗临床应用多年以来,其有效性已获得充分临床验证。有数据表明,对于65岁以下的健康成年人,流感疫苗的保护率可达70%至90%。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分为三价和四价灭活疫苗、三价减*活疫苗等。由中国疾控中心编制印发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指出,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于年3月发布的《新冠病*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与新冠病*疫苗的接种间隔应当大于14天。
满宁主任说,患有慢阻肺、肺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应的人群,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避免肺炎、流感的发生;同时在慢阻肺稳定期时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十分必要的。
NO.3坚持用药,按时随诊
慢阻肺在夏季是病情症状会有一定的缓解,但进入秋季后,咳喘症状往往一触即发发,因此,满宁主任建议慢阻肺患者,进入秋季后,坚持正确吸入平喘药物,当症状发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的调整。
年WHO关于慢阻肺指南中明确表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或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和吸入、抗氧化剂和黏液溶解剂。
NO.4肺康复训练增强肺功能
最新的中国慢阻肺指南中推荐减少急性加重的其他方法包括戒烟、健康的生活方式,肺康复训练,愉快的身心等。
肺康复运动训练能改善心肺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可提高运动耐力,部分恢复心肺适应性。提高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精神承受力、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多疾病的认识,稳定疾病,减少住院次数。
呼吸康复的核心内容是规律的运动,运动方式有: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平衡柔韧性训练、呼吸肌训练等。
有氧运动包括游泳、快走、打球、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
抗阻训练通常是借助器械:如握力器、单双杆、弹力带、哑铃等。
呼吸运动需要使用的肌肉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等;慢阻肺患者长期咳喘会导致呼吸肌疲劳、功能下降;最终导致通气功能不足、活动气促的常见原因,呼吸肌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呼吸肌耐力训练。
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是让腹部和嘴唇配合起来,吸气时数1、2,然后吐气的时候把嘴撅起来(成吹笛状)数1、2、3、4,让吸气和呼气时间的比例1:2,等到患者状态更好一些时,可以再拉长呼气的比例,达到1:3,吸气数1、2,然后吐气的时候嘴撅起来数1、2、3、4、5、6。
腹式缩唇呼吸具体操作
1.腹式呼吸法:
患者处于舒适放松姿势,斜躺坐姿位;将手放置于前肋骨下放的腹肌上;用鼻缓慢地深吸气,患者的肩部及胸廓保持平静,只有腹部鼓起;最后用口呼气,将空气缓慢地排除体外。重复上述动作3—4次后休息,不要让换气过度。当患者将手指放置于腹肌上,体会腹部的起伏运动,
2.缩唇呼吸法:
口唇紧闭,经鼻腔吸气,数1、2,呼气时将嘴缩窄,像吹口哨样,在5-6秒内将气体缓慢呼出,通过训练使吸气和呼气时间比达到1:3。
(本图文中的部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素材作仅为健康科普使用,若不慎涉及原创相关版权,将深感抱歉并及时作出删除处理,联系方式—-)